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由臉書號召的白衫軍,挑戰台灣的政黨 (華郵報導)


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報導 - 由臉書號召的白衫軍,挑戰台灣的政黨
原文出處: Taiwan’s ‘White Shirt Army,’ spurred by Facebook, takes on political parties
本翻譯部分文字取自新頭殼鄭凱榕小姐的編譯,感謝鄭小姐同意我們使用他的翻譯。
本文翻譯之處若有謬誤,敬請不吝指導。本報導與檯面上的事實,與檯面下的折衝,仍然有些出入,請各位讀者閱讀之餘仍要自行判斷。



數十年來,這座個島上痛苦地撕裂為藍色和綠色,這兩個顏色分別代表了相互競爭的政黨。但是,最近幾個月,這個雙色調的二分法已經由海量的白衣青年所打破。

現在被稱為 “白衫軍 “的這群年輕人已經成為台灣近代最大的,最令人驚訝的社會運動。一些專家認為,他們的出現,代表該國的政治思想和方向的轉變。

柳先生說: “我們不支持任何一方或領袖”。這位高高瘦瘦,說話輕聲細語的30歲年輕人,因為在網路上貼出一篇短文, 而點燃了一個社會運動。“我們站出來是為了公民權利,共同的價值觀,民主。而加入我們很簡單,只要穿上白衣就可以了。”

這個團體訴求的重點在公民社會議題。好幾十年以來,台灣政治一直被是否從中國大陸獨立而出的既存問題所宰制。中國認為台灣是叛離的一省,如有必要也不排除以武力加以統一;台灣則堅持自己作為自治的主權實體。

而這樣的自治在實踐上究竟看起來是什麼?以及應該被推進到什麼程度?則長久以來成為國民黨以及民進黨這台灣兩大黨間的爭執。

這次運動中的反抗青年們說,他們不是那麼在乎台灣如何稱呼自己──主權自治、獨立或是中國的自治區,他們更關心的是政府的特定政策。

就如同美國的佔領運動,白衫軍中也沒有正式的領袖群或成員。而同樣的,佔領運動與白衫軍運動中也擁有相同的特徵,去中心化的方式可能最後造成運動消散。

白衫軍結盟起來的成因與訴求非常的廣泛,包含了反對預定中的核能發電廠、反對現行公投法,以及反對與中國大陸間的服務貿易協定等。

但是這個團體最大的成功還是回到當初讓他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始訴求:在年輕的台灣軍人遭上級凌懲致死後,要求軍隊加以改革。

柳先生說 “我們之中沒有人曾想到,這個抗議會變成今天的樣貌”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他與其他白衫軍夥伴坐在臨時總部受訪,總部是從朋友那借來的一個小房間。

一個新聲音

柳先生剛結束服兵役不久之後,就聽說了洪仲丘死亡事件。士官因為攜帶有照相功能的手機進入營區,於熱浪中執行操練以作為懲戒,因而死於中暑。

對柳先生而言,這件冤案所象徵的是,年輕的民主政府正對自己的人民進行虐待,不重視人權。 所以在他用 ”spicycop” 於BBS上發文,呼籲一樣與他共同憤怒的人能夠站出來。

這篇文章只引來了39位的回覆,但他們決定在臉書與其他的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 上,號召群眾以進行更大的抗議活動。根據媒體報導,第一個抗議活動就引來了約3萬人出席。

而根據許多的媒體報導,在803舉辦於總統府前的抗議活動則約有25萬人站出來。 許多人民於現場高舉著公民之眼,典故源於George Orwell的一部小說所提及的Big Brother政府。

大家高唱著”悲慘世界”的中文版革命之歌;投射了 ”冤” 與 ”真相” 的LED字幕在總統府上;甚至一度舉辦者要求大家將手機高舉象徵著公民之眼正監督著政府。

過幾日,台灣的領導者保證將過去的案件進行調查並修案。

“在台灣,抗議活動總是為了某政黨因素,抗議總需要經費跟動員”,臺北大學侯漢君 (Hou Han jyun) 教授說,” 但這些人卻只藉由臉書號召群眾,完全不需任何東西。”

當有些台灣媒體將白衫軍和「阿拉伯之春」聯想在一起,因為它們同樣是網路發起,同樣有許多年輕人參與。白衫軍則表示,他們並未受其他特定國家所啟發。

許多聯盟參與白衫軍運動,但核心組織最後選擇了「公民1985」作為名稱。

在這次的訪談中,被一疊一疊的宣傳單、布條、以及 T-shirts 包圍著的柳先生與另兩位網路上自稱是”靈魂”和”dkw”的白衫軍成員,說明了這次的運動有著一個扁平化的組織。

“這整個的想法,就像在網路上一樣,誰是誰都不重要。任何人的聲音都是可以被聽到。”dkw解釋著。

這群人常常在 skype 上主持著會議。 當有重要決策要投票時,大家只需輸入”+1”或”-1”。 檔案會先以Google文件建檔,這樣大家才能在上面編輯內容。

根據這個組織的說法,有幾位政治人物試圖與他們有所連結,但柳先生與其他人都沒做任何回應,深怕被拉攏。

“我們的要求不難。我們只希望政治人物能照著人民的聲音去執行。”柳先生描述。

侯教授說 : ”兩黨都很怕這些人。”

一個浮出的社會認同身分

當現代的政治動向正在轉移中,白衫軍出現了。

多年來,關於台灣獨立本質的爭論已經陷入僵局。年復一年,民調結果已經顯示大多數民眾支持台灣維持現狀作為一個自治的主權實體,並迴避獨立的議題。

但是台灣認同的意識正逐漸升高。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1992年只有17%的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但20年後,到了去年(2012),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例已經急遽攀升到54%。

最近幾週,有些政治觀察者已經開始質疑白衫軍運動是否能維持它的政治動能。在8月高達25萬人的動員後,上個月(10月)的首次動員只有6萬人。白衫軍中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最近的服貿協定遠比一個軍人的悲劇之死來得難解釋。

「但老實說,組織本身並不是那麼重要」,柳先生說。「如果我們能夠將關懷和為別人權益而奮戰的這種精神和理念散布出去,我們沒有必要長期存在。」

這個團體最新的想法是創造一個監督台灣立法院的網站,目標是吸引年輕的台灣人和解釋政治議題。他們將自己用台灣的全民瘋棒球來做比喻,他們將對即將發生的政治對決、立法院「最有價值球員」(MVPs)以及「最差球員」等,做「賽前」分析。

柳先生說,「在我們這個年紀的民眾都太忙,也太與政治絕緣。但是他們真的關心。我們只是必須將政治變得更簡單,讓他們容易參與。」